中国青年网

法治频道

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织密解纷“一张网” 打好环保“组合拳”

发稿时间:2025-10-09 12:23:00 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网

  案说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碧水蓝天,民生之所向。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曾是困扰许多地方的“老大难”问题,涉及部门多、覆盖范围广、反复性强,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模式往往治标难治本。

  今年以来,随着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各地积极探索将生态环境保护难题纳入综治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和科技赋能,走出一条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代化破解环境保护难题的新路径,让天更蓝、水更清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幸福实景。

  架起党群关系“连心桥”

  【案情经过】2024年10月下旬,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济川路北侧的游园里,几簇明黄刺眼的花穗在风中晃动。网友“呼烟乱鱼”举着手机拍摄:“去年就零星几株,今年疯长成片,这‘一枝黄花’再不治,本地花草怕是没活路了!”这段带着焦急的视频,很快被“同心助力”社会治理工作室的舆情监测系统捕捉到。“同心助力”工作室负责人当即根据现场勘查情况制发《舆情吹哨表》,连夜直报海陵区综治中心。海陵区综治中心立即分解落实镇街、部门全面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排查、除治工作责任,并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分片包干定点清除责任,确保除治工作无死角。

  【主要做法】外来物种“一枝黄花”治理涉及多部门权责交叉,一旦遇上“三不管”地带,很容易错过最佳清除期。为了让“都不管”变成“都该管”,由区综治中心牵头,工作室召集相关属地和属事单位负责人召开协调会,形成治理方案,把任务拆解成三张清单:住建局牵头清理国道两侧,城投集团负责游园区域,城东街道和京泰路街道各自组织网格力量清除辖区内零散植株,农业农村局派出技术员负责现场指导,“同心助力”工作室全程跟踪督办。

  这场由“同心助力”工作室“穿针引线”的行动,很快形成合力。当天下午,区住建局的绿化队就带着除草机赶到国道边,技术员手持镰刀演示“斩草除根”的技巧——必须连根拔除并集中焚烧,防止种子扩散。城投集团临时抽调的施工队则钻进游园,对着密密麻麻的黄花开展“地毯式清理”。当天傍晚,网友“呼烟乱鱼”受工作室邀请来到现场,举着手机直播清理过程:“原来不是没人管,是各部门在合力办!”

  【工作心得】海陵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汪杰:作为独立于政府部门的第三方,公益大V跟群众交流更容易形成共鸣,达成共识,因此我们在综治中心成立之初,就邀请大V工作室入驻办公。他们在网络平台收集各类投诉求助,将舆情隐患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帮助我们架起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这场由一株外来植物引发的治理实践,恰是海陵区以“综治中心牵头、公益大V吹哨、多元力量协同”破解基层难题的生动写照——当网络力量在制度框架下同向发力,再顽固的“黄花”难题,也能在共治共享中迎刃而解。

  协同攻坚除“臭水街”顽疾

  【案情经过】“年年大雨年年愁,污水倒灌满街臭!”看着门前一片狼藉,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街道邓岗美食城餐饮店李老板眉头紧锁。因地势低洼、管网老旧,每逢大雨,这里污水倒灌、臭气熏天,十余家小商户生意泡汤,与物业矛盾尖锐,“臭水街”成了压在他们心头十余年的“老大难”。商户们的集体诉求摆在了云东海街道综治中心的案头。面对远超街道解决能力的“硬骨头”,街道综治中心梳理形成“问题清单”上报三水区综治中心请求提级处置。区综治中心闻报即办,迅速组建多部门联合攻坚专班,随着专班成立,一场区镇联动根治“臭水街”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主要做法】治理“臭水街”看似简单,但其中牵涉部门之多、协调的难度之大,远非街道层面、单一主管部门所能解决,三水区综治中心果断“吹哨”,由综治中心牵头统筹住建水务、国资、属地镇街和村委会及相关工程单位等组成工作专班开展攻坚化解工作。

  “必须打破‘九龙治水’困局,合力啃下这块硬骨头!”专班会议迅速明确目标和决心。资金协调、审批流程、工程进度……治理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在专班强力推动下一一解决:区住建水务部门在区综治中心协调下,快速优化方案,审批“瘦身”;国资、工程公司加大各项工作推进力度,节奏显著加快。

  随着最后一节管道接入市政管网,“臭水街”彻底成为历史。困扰多年的污水倒灌“顽疾”根除,商户与物业积压的对立情绪也随之冰释。李老板看着门前干净整洁的路面,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现在下雨再不怕了,生意也回来了”。曾经的“臭水街”成功蜕变为“安心街”——这不仅是环境的蝶变,更是民心由堵到畅的生动写照。

  【工作心得】三水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延驰:“臭水街”的成功蜕变,核心在于我们织密了一张高效的协同闭环连心网。区镇两级综治中心“一站式”平台是这张网的中枢,精准感知诉求、快速响应分派;中心整合的功能机制则是破局的关键引擎,驱动多部门协同攻坚、上下联动;全程精准施策、精细服务则是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润滑剂,这张网既结实又温暖。

  “草原流动车”流动排查矛盾

  【案情经过】广袤的内蒙古鄂温克草原上,“点多、线长、面广”的地域特征曾让生态保护陷入困境——机动车碾轧草场,牲畜闯入他人草场导致牧草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秋季打储草关键期,越界打草易引发冲突等等。近日,鄂温克族自治旗综治中心“草原流动车”在日常隐患排查中接到牧民反映,铁路工务段施工作业导致嘎查牧民草场受损,双方就赔偿问题协商陷入僵局,矛盾有激化风险。综治中心及时介入处置,实现“问题发现—部门联动—高效解决”全流程衔接。

  【主要做法】在牧区治理中,鄂温克旗综治中心始终将问题响应的时效性作为关键,各苏木乡镇配备“草原流动车”,车身统一喷涂“综治中心”醒目标识与联系电话,储物箱内整齐码放调解材料和宣传资料,穿梭于草原深处的牧户毡房与广袤牧场之间,常态化开展信息采集、隐患排查、政策宣讲等工作,第一时间捕捉纠纷信息,为矛盾处置抢得先机。

  接到风险提示后,综治中心第一时间启动矛盾纠纷快速响应机制,按照既定流程调度综合执法队即刻赶赴现场。执法队员测量受损面积、核实损失细节,为后续化解工作打好基础。考虑到此次纠纷涉及双方切身利益,且牧民较为看重当地传统习俗和人情世故,综治中心联动司法所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并邀请熟悉牧区习俗德高望重的群众代表参与。司法所工作人员依据相关法律解读责任认定标准,结合草原习俗和过往案例,客观分析双方诉求,提出切实可行建议,群众代表从邻里互助的传统习俗出发疏导情绪。双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后,就损失认定标准和赔偿方案达成一致,成功签署调解协议。

  【工作心得】鄂温克族自治旗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于健:此次纠纷的快速解决,不仅维护了牧民的合法权益和草原生态环境,更有力保障了辖区内草场及铁路沿线的生产生活秩序,有效避免了矛盾扩大升级。草原治理不能仅靠单一部门“单打独斗”,需激活多元力量“协同作战”。“草原流动车”打破地域限制,让调解服务从“想解决问题”变为“能解决问题”。未来,综治中心将持续完善“草原流动车”各部门协同机制,推动信息共享、处置联动更高效,为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生计保障增添发展动力。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