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楠特
直播间作为当下热门的购物场景,极大便利了人们的日常消费,但虚假宣传问题也愈发凸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部分直播间热销的所谓“高端四件套”存在严重虚假宣传问题,涉及材质造假、支数虚标、误导消费者等行为。对此,有关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正对相关问题开展调查,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这些乱象背后隐藏着完整的造假产业链:上游工厂造假、中游辅料店供假、下游主播售假。更令人震惊的是,“A类母婴级”标签可随意粘贴,虚假检测报告附带可扫描二维码以“佐证”真实性,细节详尽到以假乱真。此类行为完全无视法律红线与商业道德,不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会给母婴、老年人等群体带来极大的健康风险。
我国广告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广告营销等行为有明确规范。监管部门也将直播电商领域虚假宣传等纳入重点整治范围。相关乱象屡禁不止,原因有多方面:一些商家、主播及相关机构法治意识淡漠,唯利是图;直播的即时性、流动性使监管难以实时覆盖,部分案件因证据不足导致处罚偏轻,震慑力有限;平台对直播带货商家资质和商品质量审核不严,甚至为追求流量默许虚假宣传行为;消费者维权成本高,鲜有人为单件床品支付高额检测费,让造假者有了可乘之机。
直播间绝非法外之地,更不是劣质商品“倾销窗口”。遏制直播间虚假宣传乱象,必须多管齐下,坚决斩断造假利益链。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深挖造假源头,全链条打击虚假标注成分、夸大价值、伪造检测报告、虚假宣传等行为;要丰富监管手段,畅通投诉渠道,破解监管难题,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平台应强化主体责任,加强对主播资质、商品质检报告、宣传话术的全流程审核。生产经营者要摒弃短视和投机思维,坚守合规底线。消费者应增强防范意识,发现问题及时投诉维权。
总之,唯有相关部门当好“裁判者”、平台做好“守门人”、经营者当好“践诺者”、消费者争当监督员,方能彻底铲除滋生虚假宣传的土壤,守护好放心安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