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法治频道

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教育部出台指南对人工智能教育“野蛮生长”紧急刹车

发稿时间:2025-09-02 15:46:00 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网

  □ 社会时评

  □ 赵晨熙

  当前,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教育形态。随着秋季学期开启,各地多所中小学校纷纷在新学期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

  良性发展离不开规范指引。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于今年5月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系列规范性要求。这一举措既是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当前教育领域“AI热”的有力引导,旨在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回归理性发展,服务于教育本质。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各地一些学校开始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但普遍存在课程碎片化、师资短缺、城乡资源不均衡、数据安全难保障等诸多问题。比如,部分学校盲目引入AI产品,却缺乏明确教学目标,还有的学校陷入“重硬件、轻素养”的误区;一些企业过度炒作“AI+教育”概念,实际效果却难以评估;个别地区甚至将人脸识别、情绪监控等技术用于课堂管理,引发侵犯个人隐私争议……

  教育部出台相关指南,及时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健康发展划定了边界。指南明确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路径,提出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这种分层设计既符合科学的教育规律,也避免了盲目拔高要求,防止出现形式化倾向。

  AI技术可以成为教学辅助工具,但绝不能成为“教育替身”。如今,不少学生对AI已经产生依赖,甚至在完成作业时纷纷成为“伸手党”,长此以往,不仅会增加学生们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风险,难以辨别真伪的AI生成内容也极易混淆学生们的正常认知。指南在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的同时,强化了教师的引导职责,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AI技术,杜绝依赖,合理利用AI助力学习生活。

  教育部出台的指南既是对人工智能教育“野蛮生长”的紧急刹车,也是对其未来“理性繁荣”发展的有力助推。诚然,要让人工智能教育真正实现良性发展,除指南引导外,还需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发展机制。政府方面,应进一步细化相关配套落实政策,对经济相对薄弱地区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确保人工智能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学校方面,应建立相对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教学审核机制,促进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落实校园内的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开发AI教育应用的企业应严守底线,摒弃过度营销,回归教育需求本质,研发对教师、学生有益有用的产品。唯有形成合力,守住育人初心,才能真正将“技术之变”转为“教育之机”,让AI成为“因材施教”的助力,而非制造焦虑的工具。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