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法治频道

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法治乌兰牧骑”奏响内蒙古普法最强音

发稿时间:2025-08-02 12:37:00 来源: 法治日报

   本报记者 刘玉璟 常煜

  夏日的鄂温克草原,蒙古包如珍珠散落,一场特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演出正在草甸上演——身着民族服饰的队员们载歌载舞,台下牧民举着手抢答“土地经营权能否流转”的法律问题,笑声与掌声在草原的风中飘荡。这是内蒙古普法金色品牌“法治乌兰牧骑”的日常:用歌舞、小品、好来宝等群众最熟悉的方式,把法律知识送到毡房、田间,让法治信仰在1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扎根。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了解到,从2018年成立自治区首支“法治乌兰牧骑”,到如今覆盖全区的159支“普法宣传主力军”活跃在12个盟市,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注入了磅礴法治力量。

  熔铸“红色传承+法治使命”双底色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自1957年诞生以来,便是草原上传递党的声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殷切期望乌兰牧骑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8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司法厅、文化和旅游厅结合区域特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创造性提出打造‘法治乌兰牧骑’的思路,将法治宣传融入乌兰牧骑的艺术实践中。”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王平告诉记者。

  同年5月26日,自治区首支“法治乌兰牧骑”在赤峰市宁城县授旗成立,标志着这一创新普法模式正式落地。2022年修正的《内蒙古自治区法治宣传教育条例》,将“法治乌兰牧骑”写入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内蒙古推进“八五”普法的重要抓手。

  呼伦贝尔市组建了“呼伦贝尔情”“绽放巴尔虎”“口岸之光”“花海”等多支独具特色的“法治乌兰牧骑”,并培育“阿吉奈小小法治乌兰牧骑”“鹿铃回响”等民间“法治乌兰牧骑”,形成专业与业余结合的普法矩阵。

  阿拉善盟创作的快板《千万别上诈骗当》《国家安全记心间》、歌曲《陌生来电》、舞蹈《戍边之鹰》等普法作品,有效促进法治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民众、融入生活。

  乌海市通过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举办法治文化惠民演出,宣讲广大居民关心的生产、生活法律知识,实现农区(社区)普法全覆盖。

  王平说,“法治乌兰牧骑”熔铸“红色传承+法治使命”双底色,延续了乌兰牧骑的短小精悍、灵活机动,突出了法治性、文艺性、普惠性、长效性特点,通过艺术创作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让群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法律知识。

  编织“精准滴灌+全域覆盖”服务网

  自编的快板书、诙谐的小品、流行的说唱表演……不久前,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法治乌兰牧骑”队员们联合当地民警、检察官、法官、律师、普法志愿者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这场演出让我获得欢乐的同时,学到不少法律知识。”牧民巴特尔难掩兴奋地分享着感受。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手持法律宣传册,穿梭在人群中,结合日常案例,耐心为牧民讲解婚姻继承、草场纠纷等法律问题。如今,这样的场景在内蒙古已是常态。

  “锡林郭勒盟13支‘法治乌兰牧骑’活跃在广袤的大草原上,日常积极开展‘普法+文艺’系列宣传活动,有效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今年以来共演出500余场次。”锡林郭勒盟委政法委副书记高云峰说。

  据介绍,“法治乌兰牧骑”紧紧围绕群众生活中面临的法律问题,从农牧民身边的疑难杂事、邻里趣事中取材,加工成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近年来,自治区司法厅创排20部“法治乌兰牧骑”系列舞台普法精品剧,举办“我最喜爱的法治乌兰牧骑农村牧区行”文艺汇演,开展“法治乌兰牧骑”进农村牧区、进边关巡演。截至目前,全区共举办“法治乌兰牧骑”文艺演出1.4万余场次,满足了420余万名基层群众的法律文化需求。

  自治区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郭天云告诉记者,内蒙古编织“精准滴灌+全域覆盖”服务网,各地“法治乌兰牧骑”队员不断加强节目创作更新,深入边疆地区开展普法宣传,消除普法的“盲区”“堵点”。

  2024年以来,自治区司法厅开展“法治乌兰牧骑走边疆”活动,覆盖19个边境旗县(市、区)和14个边境口岸,受益群众达220多万人,将“法治乌兰牧骑”普法宣传金色品牌擦得更亮。

  打造“传统焕新+数字升级”双引擎

  为让群众更便捷获取法律知识和法治文化,乌兰察布市打造“掌上法治乌兰牧骑”,整合全市11个旗县(市、区)“法治乌兰牧骑”队伍的法治文艺资源,将法治节目录制成视频上传至“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群众用手机等即可获取。

  乌兰察布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王高奎说,“掌上法治乌兰牧骑”能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助其学习法律知识,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便于普法宣传,实现了对普法宣传金色品牌的擦亮与创新。

  鄂尔多斯市创新“非遗+法治”模式,依托国家级非遗“漫瀚调”即兴编词、一曲多词的灵活性,以“唱段+讲解”让法律条文“活”起来,并借助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平台扩大覆盖面。其中,准格尔旗将漫瀚调普法节目制成短视频,单场直播观看量破5万人次;杭锦旗制作35件普法微视频;鄂托克前旗开展“云上舞台”直播服务,让法治宣传更具活力与实效。

  记者了解到,自治区司法厅还将20部“法治乌兰牧骑”舞台普法精品剧刻录成光盘,免费发放给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制作60集系列“法治乌兰牧骑”普法微视频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将50集法治动漫《小司来了》和100集普法微视频《马上说法》以及法治小品、歌曲、好来宝等作为“法治乌兰牧骑”系列网络作品,整合到4K智能机顶盒电视终端媒资库;创新打造“法治乌兰牧骑DeepSeek”,开启“人工智能+法律服务”的智慧法治新模式,提供24小时全天候公共法律服务……

  “从马背到云端,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到人民中去的初心。”王平表示,内蒙古打造“传统焕新+数字升级”双引擎,“法治乌兰牧骑”以科技赋能基层治理,让法治信仰如马兰花在数字时代绽放。下一步,“法治乌兰牧骑”内容创作将因地制宜,精准匹配群众所需普法内容;传播坚持线下演出与线上短视频、直播结合,拓宽覆盖面;队伍建设强化法律与艺术培训,加强跨地区交流合作,推动传承创新,深化普法实效。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