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举办
加强知产保护赋能新质生产力
发稿时间:2025-03-28 11:14:00 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网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万静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提升至第11位”“通过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司法保护等工作,实现检察履职创新发展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双向奔赴”“进一步发挥司法裁判与行政管理的协同效应,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治理,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贡献中国式司法智慧”……
在3月27日召开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上,“加强知产保护赋能新质生产力”成为参会嘉宾的共同观点。
随着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与国际协作将成为破解技术垄断、激发全球创新活力的重要引擎。在论坛的成果发布环节,北京数据知识产权交易指引、“智融宝PLUS”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等一批创新项目成果集中亮相,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全球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申长雨在论坛上表示,2024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到61.3万次,同比增长29.9%,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到7.6万次,同比增长39.1%。2024年,北京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第3位。
“在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已经超过了50万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40%。2017年以来,与生成式AI相关的专利数量增加了800%以上,中国是这个领域领先的专利申请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强大的版权管理技术、存储库和标准对于保护内容和支持权利人至关重要。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介绍,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创新服务方式,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有效流动和高效配置,目前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已达483家,各地公共服务机构累计服务经营主体超300万次。王培章认为,推动构建专利转化运用生态,是实现要素高效配置和主体深度协同的有力支撑,也是持续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创新要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的有力支撑。
在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看来,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急需大批复合型、实务型和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教育是兼具法律属性和科技属性的交叉领域。此外,技术成果转移是创新成果价值释放的关键环节,对此,清华大学设置了技术转移部门,促进成果转化与科学研究。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要求,知识产权已不仅是创新的法律工具,更是连接科技与产业、贯通基础研究与生产实践、链接国家战略与市场动力的制度基因。”在论坛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市知识产权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提出,知识产权制度的顶层设计不能仅聚焦于前沿科技,还应兼顾传统产业的迭代升级。他认为,面向未来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技术领域,我国可进一步推动全球知识产权规则重构,实现从“规则适应者”到“规则贡献者”的历史性跨越。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司法动能
“当前,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海量数据训练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深度伪造技术与网络空间秩序维护这‘三组关系’,日渐成为产业发展、司法实践及理论研讨的热点问题。”在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田向红提出,应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司法保护,明确刑事手段介入边界,对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便利故意复制他人作品非法牟利的行为,检察机关将依法惩治,强调技术创新不得跨越“红线”。
对于司法实践中发现的企业发展法律风险,北京检察机关先后发布多项法律提示,并依托与13个重点科技园区的检察联络机制,先后向400余家园区企业开展普法宣传。据田向红介绍,北京市检察机关近年来对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加强检察保护力度,在全市15个检察机关成立知识产权检察专业化办案部门,深化知识产权领域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综合履职,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塑造首都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样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使命。在论坛的高端对话环节,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杜长辉分享了该院在具体案件裁判中的实践做法。据介绍,经过10年积累,北京知产法院培养出一支精通法律、熟悉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并建立了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技术调查官队伍,能够准确把握技术原理,在复杂案件中作出高质量裁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杜长辉提出,法律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要法院准确查明技术事实,积极探索适应科技进步的新裁判规则,主动寻求符合我国技术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应对策略。法院在裁判时应坚持促进与规范并重,推动技术向上、向善发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同阶段,应采用差异化的保护原则,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此外,他认为,行政机关颁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对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在司法裁判中将充分考虑这些规范,发挥司法裁判与行政管理的协同效应。
打造知识产权服务生态圈
为引导北京市数据知识产权交易行为,维护数据知识产权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在论坛上发布了北京数据知识产权交易指引,其中明确了交易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等,为数据知识产权交易提供监管和法律保障,推动数据知识产权交易更加规范开展。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浪潮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推动科技进步与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然而,融资难题却是企业创新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碍。对此,作为此次论坛的协办单位,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于2016年创新推出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智融宝”,累计服务双创企业400多家,放款金额近20亿元,入选最新公布的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典型案例。
在此次论坛上,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发布“智融宝 PLUS”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打造出“政知宝、银知宝、企知宝”三大子产品,依托与地方政府共建的风险处置资金池和创新政策,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额度、高效率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并为金融机构提供质物评价、质押办理、风险监控、处置变现等专业支撑,进一步构建政府、银行、担保、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生态圈。
在论坛发布环节,链证中国·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数字存证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依托基于中技链分布式技术与国家授时中心双认证体系,打造安全、可信、高效的存证平台生态系统,提供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可信固证服务,为数字时代权益基础设施提供支撑。
据介绍,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中关村发展集团承办,此次发布的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展示了北京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对标国际一流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成功经验。
北京市副市长孙硕表示,北京近年来不断强化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保护创新成果,制定了《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强化社会共治和依法保护。未来,北京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贡献“北京智慧”与“北京方案”。
本报北京3月27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