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法治频道

首页 >> 新闻库 >> 正文

用听得懂信得过的方式“给个说法”

发稿时间:2025-08-04 13: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讲透法、摆明理、用足情,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内心,解开群众心结,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不给个说法,我是不会罢休的!”前不久,一名村民攥着几张皱巴巴的工资条,怒气冲冲地来到横龙司法所。我赶紧递上热茶:“老乡,先喝口水,慢慢说。”原来,他在一家工厂干了半年活,后因种种原因选择辞职,但工厂负责人不仅扣了他半个月工资,还要他赔“工作服损坏费”。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深知,调解绝非“和稀泥”,必须在法、理、情间找平衡。一些纠纷虽小,却直接关乎群众的尊严和基层治理的效能,必须依法快速解决。从查法律、对合同,到跑工厂、做调解,初次与厂家负责人沟通时,他态度较强硬,我耐心劝解:“工资足额支付是必须的,扣钱也得有依据,伤了和气不值当……”摆明利害后,负责人同意补发工资,并免扣费用。

  初入行时我可没这悟性。有一次,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发生纠纷,调解时我照着法条念,他们嚷道:“别整这些我们不懂的!”碰壁后才明白,和群众沟通,照本宣科是不行的,要用他们听得懂、信得过的方式“给个说法”。在资深调解员的指导下,我请来老支书、老党员参与现场丈量,并结合村规民约和习惯进行划界,最终两户居民同意调解。这件事让我明白,做好调解工作,要在依法依规基础上深植乡土,善用情理巧沟通,身边人说话,村民更信服。分清性质、精准施策,其实很多矛盾纠纷都能成功化解。

  想让法治观念真正入心化行,就得坚持“在调解中普法,在服务中惠民”。这些年,安源区探索培育“法律明白人”、设立专职人民调解员,组织村里有威信、明事理、热心肠的能人参与调解,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小事不出村”的关键。

  普法方式也得变。只靠摆摊发传单还不够,不如把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设到村里,由律师定期坐班为群众答疑解惑。空谈法条效果并不好,用身边故事“以案说法”,群众更容易接受,从而提高自觉守法意识。

  在调解过程中,讲透法、摆明理、用足情,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内心,解开群众心结,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作者为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横龙司法所干部)

  栏目投稿邮箱:rmrbzzb@peopledaily.cn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4日 11 版)

  (责编:卫嘉、白宇)

责任编辑:田昕禾